“纽带”系列主题展之 – 皮格马利翁与加拉蒂亚 及《第36号冥想》艺术展
展出日期:2024年10月30日 至 12月22日
在”纽带”系列主题展期间,雷诺及Vaise碉堡基金会将邀请艺术家蔡雅玲和宋晓君与大家见面
雷诺及Vaise碉堡基金会将举办艺术家蔡雅玲的个人作品展,这次展出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交流的空间,同时也为了与展馆的所在地圣乔治山 (la colline de Saint-Just) 交相辉映,将在Françoise Besson画廊的特别协助下,同时展出另一名艺术家宋晓君的艺术作品。此次展览与新中法大学同期的展览 “迁徙中的世界” 平行呈现,形成跨越展馆的对话。

本次展出将首次呈现中国艺术家蔡雅玲在艺术八-北京艺术之家资助的2024春季”艺术之城”活动期间创作的作品。这组采用丙烯颜料和中国书法用的墨水在宣纸上创作的绘画作品,呈现出艺术家对中法文化深厚内涵的完美结合。
皮格马利翁 (Pygmalion) 与加拉蒂亚 (Galatée)
蔡亚玲在游览巴黎卢浮宫古代雕像展室时,灵感浮现,构思了本次雷诺基金会举办的《皮格马利翁与加拉蒂亚》艺术展的作品创作。以作品名命名本展览,艺术家还援引了另一个古希腊神话:《塞浦路斯的女人》。传说,雕塑家皮格马利翁对塞浦路斯那里的女人放荡不羁的恶劣行为深感愤慨,于是发誓禁欲。然而,他却爱上了一尊他亲手雕刻的象牙雕像—加拉蒂亚。于是,爱神阿佛洛狄忒赋予了这座雕像生命,同时以无耻和道德低下为理由,将塞浦路斯的女人变成了石头。

神话中,身体可以从肉体变成石头,也可以从石头变成肉体。蔡雅玲在宣纸上创作的这组水墨画,展现了这种双重性。身体像一副山水画那样呈现在眼前,山峦,河流,山谷,岩石,云朵,隐约可见。细细端详,又能从画中看到欲望包裹的肉体的碎片,那些空洞、缝隙和裂痕。石头的肉体呈现,不仅呼应了古希腊神话,或许更是对中式艺术的隐喻表达,不会因其抽象或不具象的特性而受到指责。
艺术家关注的是转化、可变形的事物,以及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不完美的身体。风景的多变和不确定的形态似乎比西方美学中”审美的标准”中的比例分割更为合适。 在中式文化中,自然和文化不是对立的,是相互转化的。蔡雅玲的笔触展现出一种自发且无预设的动态,追求的是和谐,而非完美。
艺术八 – 北京艺术之家
蔡雅玲,1984年出生于山西省晋中市,目前在北京生活和工作。她毕业于中央美院雕塑系硕士学位,并于2019年荣获艺术八中国青年艺术家奖。
《第36号冥想》- 宋晓君
” 我的《冥想》系列作品,是我从2维的平面绘画转向3维的立体创作的探索。为了实现这一想法,我尝试使用不同种类的线和绳子,最终选择了攀岩绳。我将攀岩绳随意地缠绕编织在铁丝网上,让它们自由交错缠绕在一起,创造出几件作品。
经过了这些艺术探索,我决定重新在纸上创作,将这些立体作品中的一个变成一副类似图画的作品,命名为《冥想第36号》。在这幅作品中,绳索像笔触一样,在张力与混乱、救赎与束缚之间游走。相互交错的绳索象征着转瞬即逝的温柔,同时也反映了对自由的渴望所造成的压抑的现实,在交错间,寻找可能永远无法得到的真相。

2根不同颜色的绳索相互彼此,相互依附,仿佛一旦其中一根松开,另一根也会随之坠落。它们依偎着,攀附着,编织出一张交错的网和解不开的结,它们纠结着从画布中浮现出来,然后又跌回到画布上。它们既独立存在,又相互纠缠,暗示着社会中独立个体间错综复杂又千丝万缕的关系。”
… …
宋晓君
2024
宋小军,是中国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的一代人,她 24 岁之前一直生活在中国。她曾就读于湖北美术学院,后赴法国南锡国立艺术设计学院继续深造,现在里昂附近工作和生活。本次展出由Françoise Besson画廊协展呈现。
观展地点:雷诺及Vaise碉堡基金会
地址:27 BOULEVARD ANTOINE DE SAINT-EXUPERY, 69009 LYON
观展时间:周三至周日,下午14点 至晚上 18点
想要了解”纽带”系列主题展的其他艺术家信息,请点击链接:这里



